新闻中心

对话周娜:谈乒乓球生涯

七岁时,一张老旧的球桌摆在客厅的角落,灯光有点刺眼又昏暗。我记得第一次接触球拍时手心微微发颤,心里却悄悄响起一个声音:或许这就是你想要的练习。并不是一瞬间的热情,而是一点一滴的累积。第一天的练习没有天赋般的闪光,只有无尽的抓握、发力与感觉,球落地的声音像是给未来的自己点亮的一盏小灯。

那盏灯后来逐渐明亮,指引我走向更远的路。采访者:早年的训练一定很艰苦。能不能分享一下你的日常?周娜:当然。最初的日常像一台时钟,六点出门,球馆门还没开就站在门口。热身包含基本的拉伸和脚步训练,紧接着是五十次正手推挡、五十次反手挑拉,再加上大量的步法练习。

失败的声音一遍遍冲击耳膜,肩膀、手臂布满水泡,甚至有时想放弃。但每一次站在镜子前,看着自己把球拍握得更稳、站位更准,心里的灯就会再次亮起,告诉自己:坚持下去,细节决定成败。父母和教练的目光像一盏灯,照见我每一次微小的进步,也照亮我继续前进的方向。

采访者:你说乒乓球是自我对话的过程,那在这个过程里,最重要的两件事是什么?周娜:第一是信念,第二是方法。信念不是一蹴而就的,它来自每天的练习与自我对话;方法则是把复杂的动作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,从脚步到手腕再到击球角度,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。

意昂体育官网

只有把信念和方法结合,球拍的每一次出手才有可能成为稳定的力量。后来,我的训练逐渐从“追求速度”转向“追求节奏和控制”,这也是我真正开始理解比赛本质的时刻。赛场上的每一次回合,其实都是在和自己谈判:不让情绪左右判断,不让喧哗掩盖清晰的目标。采访者:你在观众席和赛场灯光之间,如何保持自我?周娜:我学会了把注意力压缩到一个点。

临场时,我会做简单的呼吸练习,让心跳与呼吸同频;在球落地前的那一瞬,我尽量让脑海里只剩下击球的角度和脚步的落点。第一到第二幕的变换,其实都来自内心的稳定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惯:把每天的训练所得、心得与失误记录下来,哪怕是一句感悟,这些笔记成为我后来回看自己成长轨迹的地图。

对话周娜:谈乒乓球生涯

记得在一次全国比赛失利后回到训练馆,教练没有简单的责备,而是和我一起做系统的复盘。我们把失利归因于对线的控制不足、对节奏的错位,以及临场判断的迟疑。那次教训让我明白,稳定的技术、清晰的战术和敏锐的赛场直觉,都是需要持续呵护的资产。于是我调整了训练结构:把训练重点从“速度爆发”转向“线路变化”和“节奏管理”的组合。

慢慢地,球的落点开始被我掌控,反应变得更平滑,情绪也不再像过山车一样波动。那些年累积的修正,成为我职业生涯里最可靠的护甲。采访者:在压力之下,你有哪些具体的心理策略?周娜:其实心理训练和体能训练一样重要。我会设定两个目标:一个是过程性目标,即每一周的训练层级要明确;二是结果性目标,即在重要比赛中的策略性执行。

赛前我会做简短的呼吸练习,帮助自己快速进入状态;赛中则用极简的信念句来拉回注意力,比如“稳定、克制、专注”,把大环境的喧嚣降至可控的水平。和年轻队员的互动也很关键。我把自己的经验整理成笔记,分享给他们,既是传承,也是自我巩固的过程。看到年轻一代因为这些小方法而逐渐提升,我就会感到一种温暖的力量在扩散,仿佛把这项运动的美好传递下去。

采访者:你现在也参与公益与培训吗?对未来有什么计划?周娜:是的,我在推动一个覆盖偏远地区的线上线下训练营,结合科学的训练理念和心理辅导,帮助孩子们用正确的方式爱上乒乓球。我希望把职业生涯的经验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资源,比如系列讲座、训练笔记和公开课,让更多青少年理解到训练不只是技术,更是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的练习。

我的目标是打造一个训练-教育-公益的闭环,让更多孩子在有温度的指导下成长。至于更远的目标,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,能够带领团队在国际舞台上呈现出更具魅力的乒乓球风格,同时也让更多人看到:运动员的生涯并非只是在赛场上赢得荣誉,更是在生活中以积极的方式影响他人。

采访者:对仍在路上的梦想者,你想给他们的话是什么?周娜:先把基本功练扎实,再学会接受失败。热爱是最好的燃料,它会在你疲惫、迷惘、甚至受伤时,给你继续前进的勇气。别急着追求一夜成名,慢下来,做对的事,做稳的事,做能让自己和周围人一起变好的事。

只要心中有灯,路就不会黑。愿每一个追梦的人,在自己的场地里都能遇见最好的自己,也愿这份光,照亮更多热爱这项运动的人。